园区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去年以来,福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秉承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福州工作期间推动园区开发建设的重要理念、重大实践,全面实施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2020年,全市重点工业园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近90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5%,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州软件园、长乐功能区、临空经济区等4个园区产值或营收超千亿元,福州高新区、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
突出协同高效推进
着力解决园区盲目建设、同质化竞争、无序推进等问题,加快标准化建设机制变革
福州市现有重点工业园区21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9家。各类园区发展状况不一、资源禀赋各异,谁来建?怎么建?建设标准是什么?是福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是围绕“谁来建”,坚持三级联动、常态推进。福州市相继出台《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十位一体”工作实施方案》《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专门成立以市政府、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三级园区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全市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项目指挥部,下设工作专班,形成“园区吹哨、部门报到”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坚持典型工作法,由市领导带队,一月一现场推进,组织到实地观摩学习、交流点评,抓紧抓实园区标准化建设工作。
二是围绕“怎么建”,坚持项目引领、全力攻坚。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建立园区标准化建设项目库,着力推动276个项目建设,年度计划投资442.6亿元,今年1月~11月累计完成投资48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9%。同步建立现场例会、项目跟踪、联合督查、绩效考核、工作简报等机制,凝聚攻坚合力,抓好项目落实。
三是围绕“建什么”,坚持系统集成、分类指导。根据园区经济基础和产业定位,将全市工业(产业)园区分为基础类、标准类、创新类等3类推进。以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为技术支撑,在全省率先启动6个具有我市特色的园区建设标准研制工作,形成完善的标准化建设推进体系。截至目前,已发布低效用地处置、绿色低碳建设等2项全省首批工业(产业)园区市级地方标准,实现福州市地方标准改革“零的突破”。
突出壮大提升产业
着力解决龙头带动不明显、产业链不完善、创新能力不够强等问题,加快高质量发展动力变革
福州市注重以园聚链、以链集群,加速园区、链条、集群同向发力,推动五大千亿产业集群、16条产业链集聚发展、优化升级,共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美好图景。
一是全力抓龙头。实施“龙头扶引”“千名干部进千企”等专项行动,形成136家工业龙头企业培育清单,建立市、县、园区挂钩联系服务机制,制定针对性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集聚。今年1月~11月,136家工业龙头企业完成产值5169亿元,比增26.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京东方科技、申远新材料、瑞芯微电子等龙头企业保持较快增长。
二是全力铸链条。打响以“链长制”为核心的制造业全产业链革命,由市领导担任16条产业链“链长”,梳理出45家“链主”企业,围绕“延链、补链、强链”核心关键环节,强化产业链招商和技改招商,精准招引产业链引擎性项目,今年以来园区落地项目超500个、总投资超2500亿元,恒美偏光片、思嘉新材料科技产业园、恒申电子级特种气体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一批产业链完整、实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在江阴港城经济区,以万华化学为龙头的异氰酸酯产业链,将推动福建省突破MDI技术瓶颈,带动产值超千亿元,未来朝着三千亿元目标努力;以中景石化为龙头的烯烃产业链,着力打造全球唯一的全产业链BOPP基地,预计全面达产后产值达1000亿元;以坤彩科技为龙头的钛铁颜料产业链,达产后产值将达600亿元甚至千亿元。目前,全市已培育形成电子信息(显示器)·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等3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型功能材料1个国家级及其他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全力强创新。一方面,依托大学城、高新区等创新资源,谋划建设规划面积104平方公里的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筹建福耀科技大学,布局“闽都院士村”和若干个创新实验室,联动周边县区建设科创走廊,打造全省“创新策源地”,不断推动科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在园区集聚,园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今年,全市园区申报高新技术企业721家,福州软件园入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福州高新区获批国家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另一方面,加快推动制造业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向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如,福州新区长乐功能区规模化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打造恒申合纤、凯邦锦纶等一批数字化示范车间和智能化工厂,“乐纺云”等三大工业互联网交易平台接入全区80%的工业企业。
突出强化要素保障
着力解决园区用地难、融资难等问题,加快资源配置效率变革
当前,园区产业发展普遍面临用地空间不足、资金紧张等问题,资源利用率不够高。福州市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园区土地、资金、基础设施等要素优化配置,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一是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通过政府收储、零地增资、合作重组、联合招商等多种模式,加快盘活存量土地,加大高标准厂房建设力度。今年以来,处置批而未供、闲置土地超1.7万亩,盘活67宗5525亩低效用地,推动超400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建设。如,金山工业园区开展橘园洲片区4个地块提升改造后,建筑面积由14.82万平方米提升至43.87万平方米,容积率从不到1.0提高到3.6,企业税收将呈几何式倍增。
二是推进“政银园”融合,提升投融资能力。做强做大园区开发主体,促进园区融资渠道多元化。今年以来,全市18个园区项目获得39.93亿元专项债额度支持,4家园区获得贴息补助933万元,117个园区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补助近8亿元,高新区、青口汽车工业园区等获得政策性银行授信额度支持超110亿元,连江经开区、江阴港城经济区等通过PPP、BOT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近60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园区上市企业148家。
三是推广“办事不出园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一窗办、自助办、帮代办、网上办、上门办”等,推动政务服务园区全覆盖。全市已建立园区行政服务中心分中心8家、代办点22个,并成立上门服务队、代办服务队,布设“e福州”终端等,“福州市打造办事不出园区的政务服务体系”入选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典型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如,福州软件园信创产业示范基地落地全国首批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打造软件产业共享开发空间、信创产业适配中心、鸿蒙开放实验室等5个首家示范项目。过去产品想要进行国产适配认证,既要预约时间,又得前往北京,如今在园区就可以解决,耗费的时长从2个月缩短到1周。
四是实施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高标准实施园区“七通一平”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完善吃住行、教育医疗、文体娱乐“3+2+1”生活配套体系,重点推动110项园区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建设。如,福州市通过鼓励福建师大、闽江师专等高校办附属幼儿园、附小、附中,推动福州教院二附小等优质教育资源进园区,解决员工子女就近入学问题;闽侯青口汽车工业园区、江阴港城经济区建成一批学校、医疗、生活等配套设施,提升了产城融合水平。
突出激发发展活力
着力解决园区管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等问题,加快园区管理体制变革
过去,福州各级园区存在开发、建设、管理、服务职责不明、效率不高、市场运作不灵活等问题,管委会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现在通过改革,各园区把该管的事管起来,把不该管的事放给社会、企业,园区管理体制更加灵活高效,创新创业活力充分迸发。
一是创新园区管理模式。推动园区成立各类发展公司,作为开发区的运营主体,具体负责园区建设资金筹集、项目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目前,全市园区均已成立开发公司,“一园一公司”的运作体系全面展开。
二是探索人事管理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园区探索人事制度改革,增强园区工作力量和队伍活力。一些规模大、任务重的园区,由县(市)区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兼任党工委第一书记或者书记。
三是推动园区整合优化。坚持“横向整合、纵向提升”,推广“一园多区”模式,优化园区布局。目前,龙田经济开发区和闽台(福州)蓝色产业园整合托管已完成,融侨经开区和蓝色产业园、青口汽车工业园区和闽侯经开区、连江经开区和可门经开区管理机构整合已启动,规范临空经济区、数字永泰产业园等机构设置,园区管理机构从22个精简至17个。
四是加强园区绩效管理。聚焦“业务落实、队伍管理”两个关键,开展园区绩效管理和干部队伍专项考核,从龙头企业培育、基础配套设施完善、集约发展等8个方面设置38个考核指标,全面评估园区发展情况。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与九大专项行动月度考核评比、人大专题询问等相结合,确保工作可量化、能衡量、有成效,推动全市园区开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