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接再厉,推进商贸流通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房爱卿同志在全国商贸流通业统计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3月18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在总结前段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统一认识,适应新形势要求更加扎实深入地推进工作开展,确保今年各项任务的完成。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商贸流通统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过去的两年是商贸流通统计工作探索前行、逐步完善和不断提升的两年。面对工作基础十分薄弱的局面,面对行业管理和宏观调控对商贸流通数据信息需求日益增加的挑战,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各级商务部门齐心协力,迎难而上,按照“切合需求、典调起步、科学实用、逐步完善”的原则,经过探索试行,基本实现了“立体系、建制度、畅渠道、上数据”的目标,统计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正式建立起27个行业的统计调查制度。在国家统计局大力支持下,我们结合各行业发展特点和管理需求,相继正式建立起27个子行业或重点工作的统计制度,为统计工作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初步形成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商务系统以部、省两级商务主管部门为主体、市县为延展的统计工作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同时,各地初步建立起与统计、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工作联动机制,与相关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科研院所等支撑力量的合作逐步加强,为统计工作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三是建立起比较稳定的数据渠道。各地利用统计部门提供的企业基础名录,初步建立国家和省市两级典型统计企业名录库,形成以17.2万家商贸流通企业为支撑的数据渠道。四是基本摸清行业“底数”。经过两次数据试报、多方联动审核和反复校验,依据典型企业数据和有关部门数据综合比对测算,基本摸清了各行业规模、结构、效益等基本情况,各地及全国流通各行业年度发展报告面向社会发布。
回顾过去两年统计工作,我们确实走过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尽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但取得的成绩应当充分肯定。得益于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的开拓进取,更离不开广大企业的积极参与和通力配合。在工作推进中,各地涌现出一大批执着于事业、甘愿奉献的同志,他们勇于担当,勤奋敬业,为统计工作倾注了大量辛劳和智慧。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商务部向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各地对所取得的经验也要很好地总结,对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以适当方式予以表扬鼓励,进一步凝聚起各方面力量,在新的起点上再接再厉,为健全商贸流通统计体系做出新的贡献。
二、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未来一个时期全面深化改革以及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等都提出明确要求。适应新的形势,我们必须从流通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行业统计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一)加强统计工作是深化改革和转变职能的需要。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改革重点改什么,需要破除哪些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流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来谋划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相关行业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有一个全面客观的把握,无疑行业统计体系是一个重要依托。将来有了改革方案,实施效果如何,相关改革会对流通产业带来哪些影响,也会集中体现在行业发展上,这就离不开以统计体系为基础的动态跟踪和信息反馈。转变职能,要求政府部门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与实施,加强市场监管、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这其中哪一个方面都离不开统计信息的支持。只有掌握真实有效的行业数据,找准流通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差距,才能科学做好产业发展总体设计和规划,科学调整和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宏观调控也才有翔实的依据,公共服务才有坚实基础。
(二)加强统计工作是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的要求。流通、市场与生产和消费紧密相连,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宏观调控,实现经济总量平衡、稳定市场预期目标,增强调控的前瞻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流通统计必须大力跟进,在科学设置相关经济景气指标、指数的同时,有效增强对行业发展和趋势的把握能力,及时做出预测预警,深刻揭示流通与相关产业以及国民经济的联动规律和带动效应,进而为研判经济走势、加强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我们还应当根据国家完善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总体要求,相应扩充流通业评价指标,逐步纳入吸纳就业、科技创新、资源节约等发展质量方面的统计内容,使统计工作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引导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统计工作是引导和服务企业发展的手段。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讲,准确统计并及时发布行业信息,揭示整个行业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和结构调整的重点,有利于引导企业准确评价自身在行业中的发展层级、竞争优势和潜力所在,有利于引导企业找准发展方向,根据市场趋势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营模式,不断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引导企业发展、做大做强的有效手段。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做实做好。
三、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第一,要确保及时报送。为及时做好全国的情况汇总,今年安排各地国家库典型企业数据要在3月份报送,各省、区、市的行业统计报表及分析报告要在4月份完成,时间已经非常紧迫。各地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按时完成任务。各省级商务部门要充分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对报送进度缓慢的市、县要深入查找原因,倒排任务时间表,实行专人督办,促其抓紧赶上;对企业报表要随报随审,杜绝报表积压。各市、县级商务部门要层层负责,责任到人,任务包干,在第一时间解决企业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使报送工作环环紧扣,确保整个进度和效率。
第二,要确保数据质量。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保证数据质量,必须严把 “四关”。一是要把好“调查样本科学关”。使统计样本结构与行业总体结构一致,确保各类规模和业态的样本数量比例合理,报送周期内不得擅自改变,个别确需调整的要与商务部有关司局研商、征得同意。各地的地方库典型企业样本同样也要科学、合理,成为当地数据测算的有力支撑。二是要把好“企业数据审核关”。各省级商务部门作为典型数据质量的直接责任主体,一定要增强责任意识,以认真负责、“差错零容忍”的态度严格审核,相关人员要以扎实严谨的作风对所有报表逐个、逐项审核,确保指标完整、数据准确,逻辑上相互契合。对因质量问题退回返工的报表要督促企业尽快核校并抓紧重新上报,对几次返工仍有差错的要视情况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三是要把好“行业数据测算关”。行业总体数据是统计成果的集成。各地一定要根据典型企业数据以及有关方面数据科学测算,与相关经济数据进行纵横衔接和比鉴,并组织专家队伍认真论证,使准确度经得起各方面检验,成为全国行业数据汇总的重要参考。四是要把好“行业报告论证关”。行业分析报告既要依据详实的数据基础,避免成为简单的情况堆积,又要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变化,避免数字罗列;要在把握行业总体情况及环境变化因素的基础上综合深入分析,对走势作出科学判断,提出针对性强、观点有见的的对策建议。
第三,要确保应用效果。有效应用是我们开展统计工作的根本目的。各地应当从服务行业管理、宏观调控、企业发展和居民消费出发,形成适应不同对象的多元化的信息成果,包括数据手册、专题与综合分析、行业发展报告以及相关景气指数等等,逐步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引导性强、认可度与公信力较高的统计信息品牌,努力做好公共服务。一是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通过对相关数据情况深入分析,深度把握流通产业与相关产业以及整个经济的联动规律,形成相关先导性指标、指数并及时发布,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二是为行业管理服务。通过分析及时掌握行业发展规模、结构、效益效率等情况及趋势,发现亟待破解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明确行业改革发展的重点取向和着力点,为制定战略、规划和政策提供支撑。三是为企业和消费者服务。要把信息服务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结合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发一批引导作用较强的信息产品,服务企业经营和创新发展;通过及时发布营商环境改善、业态变化调整、商家营销策略、市场消费热点等方面信息,引导大众消费,增强消费预期。
四、几点要求
各地要积极适应新形势要求,针对工作差距和不足,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为统计工作持续高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要牢固树立行业统计是“硬任务”的理念。做好统计工作,关键是要站在转变职能和流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深化认识、匡正理念,从思想深处将其视为商务部门的一项看家本领,当作一项必须抓好的“硬任务”,放置到重要的位置,真正抓出成绩。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彻底转变行业管理中不同程度存在的重项目轻基础、重定性轻数据、“拍脑袋”决策的传统定式,真正实现“用数据说话、依情况说理、凭分析决策”。要以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的自觉,努力克服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临时应付思想,担当起应尽的职责和使命,做到对行业“底数”了然于心,对新情况、新问题知“其然”又知“所以然”,对流通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把握本质、抓住关键。
二是要逐步强化“大数据”思维。当下各方面对“大数据”都比较关注,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利用大数据的时代正在来临。各级商务部门必须运用“大数据”的思维来积极拓展和谋划统计工作思路。一方面,要在筑牢统计体系基础上,逐步扩展数据收集的广度。充分利用电脑快速分类记录、搜索引擎及网际交流等手段,不断拓展数据来源的渠道,加强对社会单位、商业组织及网络平台数据的广泛搜集利用,形成更加丰富庞大的流通数据库。另一方面,要大力强化统计数据开发利用的深度。根据需求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效资源,加强相关数据的整合和关联性分析,充分挖掘数据价值,相应转化为判断行业发展及经济运行走势的信息依据,揭示流通与相关产业的联动规律,延伸统计数据价值链,创造更多高附加值的信息产品。
三是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工作手段。一要用好市场机制,实现数据互换。充分考虑企业实际需要,通过数据置换、成果共享,使企业切实感受到不仅是数据提供者,更是统计成果的直接受益者,统计工作值得付出、应当做好。二要依法统计。各地要进一步加强《统计法》的学习和宣传,将相关规定贯彻到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广大企业充分认识到,“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是《统计法》明确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应当依法积极报送。三要加强政策引导。各地要确保中央财政统计专项资金有效使用到统计工作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同时积极争取当地财政配套支持,对地方统计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建设以及确实存在困难的企业给予必要支持。四要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通过平台改造和软件开发,增强数据搜集、审核、分析的技术保障能力,提高统计信息报送、传输的效率和准确度。此外,还要重视社会有关方面的评价和监督。根据各方面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提升,使行业统计体系日益走向成熟。
四是要继续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当前统计工作正处于提质升级的关键时期,相关支撑力量必须保证和加强。各地要从工作持续推进的长远出发,进一步加强统计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无论是商务部门、支撑单位还是相关协作单位,都要按照专业化要求,逐步充实一批懂统计、明制度、熟业务、善分析的专业人员。同时,结合各地实际,逐级开展面向基层商务部门和典型企业统计人员的业务及相关法规培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还要注重加强专家咨询队伍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聘请一批业务和统计经验丰富的专家来支持工作,增强统计分析和质量把关能力。
五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工作考核。各地必须进一步健全和落实统计工作制度,抓紧建立起包括质量管理、工作考核、责任追究以及统计数据管理、分析加工、应用开发等一整套制度,形成联动高效的统计工作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工作质量考核,科学做好对相关单位及统计人员的绩效量化考评,确保各项制度约束有力、责任可究,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工作氛围。
六是要进一步密切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协作。各级商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当地统计、税务、工商以及公安、旅游等部门的协作,充分发挥相关协会和商业组织的作用,有效凝聚起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共同推进流通大数据开发与利用的协作机制,为持续推进商贸流通统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