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9月底公布数据,2013年德国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顺差经济体。
一、德国成经常帐户顺差大国已逾10年
自2000年以来,德国经常帐户一直处于状态,2007年达到峰值。2012、2013年德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重已超过7%,不仅高于6%的欧盟警戒线,也达到全球最高水平。
货物贸易持续顺差,服务贸易保持逆差。从上世纪90年代起,德国一直是货物贸易顺差大国,2007年曾居世界第一。但因服务贸易逆差较大,导致经常项目顺差小于货物贸易顺差。2007年,德国经常账户顺差为1851亿欧元,但当年货物贸易顺差为1953亿欧元。自上世纪70年代起,德国服务贸易就保持逆差,2001年逆差近500亿欧元,近年缩小至100亿欧元左右。其中,旅游业逆差自2000年以来保持在350亿欧元左右。
贸易顺差主要来自法、美、意、英、西,顺差多在欧盟内部消化。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2013年,德国对上述5国贸易顺差占德顺差总额的62.2%。从2007年至2011年,德国对法、意、英、西、葡、希的顺差额之和占当年顺差总额比重均超过55%。
德国对欧盟顺差占比下降,对新兴市场逆差减少,美国成德国最大顺差来源国。德国在欧盟内部贸易产生的顺差比危机前已减少约30%。2013年,德国对法、意、英、西、葡、希顺差之和占德国顺差总额的比重从2007年的58%降至44%。因出口增长显着,德国对金砖四国的贸易逆差也比危机前下降2/3。同期,德国对美国顺差从2007年的273亿欧元增至399亿欧元,美国超过法国成为德最大顺差来源国。
二、多种因素导致德经常账户顺差持续扩大
导致近年来德国经常帐户顺差不断扩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
劳动力成本优势增强了出口竞争力。德国超强的制造业竞争力是其出口竞争力的坚实基础。德机械设备、汽车、化工、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制成品,以品质、创新享誉世界。在此基础上,德国工资长期保持极低增长,进一步增强了其出口竞争力。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1995-2005年,德国劳动力成本基本保持稳定,2013年仅比2005年增加5%。欧元区成立之初,各成员国劳动力成本接近,之后日趋分化。目前,在欧元区内部,德国劳动力成本仅高于芬兰。2008年,欧元区平均劳动力成本已比1999年增加20%,而德国则基本保持在1999年的水平。
政府出口激励措施显效。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德国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出口措施:先后推出两个经济振兴方案,成立融资和担保基金,加大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担保规模;2010年,制订“2020年高科技战略”和“工业4.0战略”,持续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保持和扩大德国制造的全球市场份额;2012年,对291亿欧元出口提供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同年还出台“中小制造企业和服务商开拓海外市场扶持措施”,支持德国企业拓展外贸业务。
欧元持续贬值有利于出口。欧元诞生前,德国经常账户占GDP比重很难达到4%,因为经常账户顺差达到一定程度,德国马克就会升值,实际工资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欧元诞生后,由于过去十多年欧元实际汇率持续贬值,意味着制造业竞争力强大的德国搭上了欧元的“顺风车”,享受本币贬值对出口的促进作用,而欧元区整体经济动荡和危机引发的下行压力均由欧元承担。
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抑制进口。延续数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使德国国内和欧盟内部需求减弱,导致进口放缓。由于美国经济复苏较快、新兴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德国出口表现好于进口,对欧盟出口下降也由对美国和新兴市场出口弥补。2013年德国进口下降1.2%,但出口仅微降0.2%,导致贸易顺差创下历史新高。
欧委会、IMF和美财政部对德巨额顺差都持批评态度,认为对其国内和欧元区经济都产生了负面影响,需采取刺激内需政策。但德国认为,其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投资和消费均稳定增长;同时,其出口强源于其竞争力,也支持了其他欧盟国家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