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驻外机构>商情发布>欧洲

        来源: 类型:

        我国产电动汽车开拓挪威市场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挪威电动汽车市场情况

        挪威是目前世界上电动汽车占比最高的国家。在电动汽车拥有量上,挪威在欧洲仅次于德国,排名第二。电动汽车在挪威这个人口仅为530万人的国家随处可见。挪威电动汽车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挪威的电动汽车保有量已达33.7万辆,占全部汽车保有量的12%。2010年登记的电动汽车只有3347辆,10年间增长了100倍。挪威电动汽车协会预计2025年挪威电动汽车拥有量将达到120万辆。

        据挪威道路联合会统计,2020年挪威销售出141412辆新乘用车,其中76789辆为电动汽车,占比高达54.3%,比2019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市场占有率更达到历史新高的66.7%。所有销售的电动汽车中,奥迪e-tron以9227台的销量排名第一,特斯拉Model 3排名第二,大众ID3、日产Leaf、大众e-Golf和现代Kona电动版紧随其后,我国产电动汽车品牌上汽名爵ZS纯电版排名第七。挪威道路联合会预计,到2021年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将超过65%。

        二、我国产电动汽车在挪开拓市场情况

        挪威本身不生产电动汽车,自然是各国电动汽车生产企业的重要目标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电动汽车市场,年销量已经达到100万辆;挪威是欧洲市场电动汽车销量占比最高的国家,中挪在电动汽车合作中的潜力巨大。近年来,不断有中国电动汽车品牌试水挪威,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比亚迪自2018年和2019年赢得挪近百台纯电动大巴订单,在挪威电动汽车市场站稳脚跟后,2020年又宣布与挪威汽车经销商集团RSA合作,在挪威销售比亚迪唐EV600D电动乘用汽车。这项进口商协议已于2020年春季签署。2020年底,比亚迪旗舰纯电SUV唐EV600D抵达挪威。比亚迪后续还会在挪威市场推出电动轻型商用汽车和电动卡车等车型,进一步扩大销量和市场。

        2020年6月,上汽大通首批328辆上汽MAXUS 轻型商用电动汽车从上海起航发运挪威,成为首个进入欧洲轻型商用电动汽车细分市场的中国汽车品牌。预售开启后,这款车在当地已经收到了逾千张订单。

        2019年底,宇通客车与Keolis集团挪威分公司签订纯电动客车订单合同。Keolis集团挪威分公司此前承担着卑尔根的有轨电车业务,此次批量购入纯电动公交车是计划投入其新开辟的城市公交业务。2020年1月中旬,宇通客车完成样车生产。2020年7月,宇通客车将102辆宇通纯电动客车分批运送至挪威。这是挪威目前一次性采购最大的一批电动汽车。随着这批宇通电动客车的交付和投入使用,将进一步推动挪威公共交通电动化进程。

        上汽名爵ZS纯电版2020年占挪威新车销售量的4.85%,排名第七,成为最受欢迎的中国电动汽车品牌。红旗汽车旗下大型纯电动SUV E-HS9于2020年12月正式引入挪威市场,预售已经突破650辆。小鹏汽车、蔚来汽车也都将挪威作为进军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第一站。 2018年10月,挪威电动汽车协会与蔚来汽车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在挪威推广电动汽车。

        中国品牌在电动汽车领域非常有竞争力,这不仅体现在价格上,还体现在创新及整车工艺等各个方面。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动汽车品牌会出现在挪威市场,中挪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值得期待。

        三、在挪开拓电动汽车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挪威能够成为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导者,和挪威政府对电动汽车的激励政策密切相关。挪威政府已经宣布将在2025年实现新增车辆零排放--即燃油汽车完全退出新车销售市场。为实现这个目标,挪威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对电动汽车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

        首先是在税费方面。一是减税政策。购买电动汽车免征购置税和进口税,免征25%的增值税,免收年度道路税,公司车税减少了50%,租赁免征25%的增值税。二是减费政策。电动汽车在收费公路或渡轮上不收费,市政停车场停车免费。这一政策持续到2017年,2017年以后减半收费。

        据挪威国家税务局网站的税款计算器计算,以出厂价同为40万挪威克朗(约人民币30万)的乘用轿车为例,燃油汽车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报废处理费、自重费、二氧化碳税、氮气税和增值税,各项合计约21万挪威克朗,最终价格为61万挪威克朗(约人民币46万);电动汽车税费仅有报废处理费一项,为2400挪威克朗,导致燃油车最终价格是电动汽车的1.5倍。在税收政策带来的压倒性价格优势面前,消费者做出了理性的选择,也彻底改变了挪威汽车市场的结构,使挪威成为了全球电动汽车销售占比最高的国家。

        其次是在充电基础设施方面,2017年挪威政府启动加快公共充电设施的升级和优化计划。2014年全国主要公路上的充电站数量为300个,2017年这一数字已超过1500,2020年已经超过1.7万个。目前挪威电动汽车和公共充电桩比例为19.5:1,在主要公路上每50公里建有2个快速充电站。在国家级公路上新建的增压器充电桩可以同时为12辆汽车充电,首都奥斯陆正计划为电动出租车提供无线充电服务。这些落到实处的政策确实缓解了消费者选择电动汽车的后顾之忧。

        挪威对电动汽车实行激励政策的基础,一方面来自于其再生资源的优势。挪威因独特的资源禀赋,其电力的98%来自可再生能源。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挪威总发电量约153太瓦时,其中水力发电量约136.4太瓦时,风力发电量约13.1太瓦时。充足的电力为实现全面电气化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挪威自上世纪70年代发现油气以来,通过出口油气积累了大量财富,国家变得非常富有,居民收入和购买力也高于其他国家,这为电动汽车的普及提供了经济基础。再加上政府的宣传教育,使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挪威与欧盟达成了一项协议,到2030年至少减少40%的排放,今年还将承诺将减排目标提高到55%。在政府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驱动下,挪威电动汽车比传统汽车更具有吸引力,电动汽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这些都是我国产电动汽车在挪发展的良好机遇。

        我国产电动汽车在挪威市场迎来快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不少挑战。首先是与欧美主要汽车生产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挪威道路联合会统计,2020年挪威汽车市场电动汽车销量最大的三个品牌分别为奥迪、特斯拉和大众,销量分别为9227辆、7770辆和7754辆,而最受欢迎的中国电动汽车品牌上汽名爵ZS纯电版销量只有3000余辆。

        其次是标准门槛。挪威是欧洲经济区成员,采用欧盟有关标准。相比于全球其他地区,欧盟有着更为严苛的电动汽车产业监管标准。未来欧盟还将不断推出更严格的行业标准,包括针对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和电池循环利用率等重要标准进行立法。与熟悉欧洲市场的欧美传统汽车制造商相比,这将对我国产电动汽车企业带来新的挑战。

        另外,市场认知也是当前中国品牌进入当地市场的重要障碍。当地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而对中国企业尚缺乏品牌信任感和认可度。

        四、在挪开拓电动汽车市场的工作建议

        我国产品牌电动汽车在挪威市场还处在试水阶段,面临着很多挑战。要想进一步站稳脚跟,取得良性发展,需要在多方面做工作。

        一是对接当地需求。通过与当地销售企业合资、并购等方式,寻求与当地经销商更密切的合作,获得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的便利及优势,完善售后服务网络,推出与当地用户需求更为契合的车型。

        二是对接欧洲标准。针对欧洲电动汽车产业监管标准,以及未来出台的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和电池循环利用率等重要标准,进行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改造,以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

        三是扩大宣传,提高认知。在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扩大宣传和提升服务等方式,提高品牌信任感和认可度。

        四是加强行业规范。吸取以前我国产摩托车在越南等国家开拓市场的经验教训,发挥中国电动车协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等行业协会的功能,协调企业理性竞争,防止出现一哄而上、恶性竞争的情况。